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财经杂志
不只是大众,近十家欧洲汽车产业链巨头也开始大裁员,其困境不是简单地对中国电车加征关税能缓解的,甚至还适得其反
文|晏玉婷 施智梁
编辑 |李皙寅
10个工厂,10万人,大众汽车的德国工厂正面临一场声势浩大的罢工挑战。
作为欧洲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大众汽车集团有意关停德国本土工厂、全员降薪并开展裁员,以便降本增效。这是过去百年来,大众汽车首次有意关停德国本土的工厂。此前,大众汽车与相关工会领导人的谈判并未达成协议。后者开始通过罢工的形式,向大众管理层施加压力。
过去几个月里,包括大众、奥迪、福特、Stellantis等4家车企,以及4家零部件巨头在内的8家企业,已陆续宣布将在欧洲裁员约5万人。还有车企则公开表达了自己的降本计划。
作为支柱性产业,车企过冬,让欧盟工业的发展遭遇着不小的挑战。
对于欧洲汽车产业来说,尽早转换思路,广泛拥抱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汽车技术来源地,为当地消费者提供物美价优的汽车产品,显然是比单纯树立贸易壁垒更好的选择。
01 大众汽车德国工厂遭遇大罢工
当地时间12月2日上午,大众汽车(Volkswagen)在德国多地的工厂爆发罢工,以抗议公司此前提出的关厂和大规模裁员计划。据媒体报道,这是自2018年以来大众规模最大的一次罢工。工人与管理层之间围绕裁员、降薪及工厂关闭计划的冲突进一步升级。
当地时间2024年12月2日,德国汉诺威,大众汽车公司员工集会 图源:IC
日前,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工会领导人表示,欧洲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大众汽车集团,计划关闭至少3家德国本土工厂,裁员上万人,并且打算全员降薪10%,以减少成本,提高竞争力。
工会此前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临时工资上调存入基金、减少工作时间,放弃2025年和2026年的奖金等提议,称可节省15亿欧元(约114.69亿元人民币),包括希望借此避免工厂关闭和裁员。然而,大众驳回了这一建议。
大众汽车品牌负责人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众汽车在德国关厂裁员是不可避免的。舍费尔认为,大众汽车要摆脱目前的困境,不能只靠“创可贴”式的措施。大众汽车的人力成本目前是其他欧洲同行的近两倍,需要在三年至四年内减少40亿欧元。
大众集团的最新谈判与德国金属行业工会(IG Metall)未能达成协议,阻止罢工的合同义务于11月30日到期。IG Metall的谈判代表Thorsten Groger表示:“大众汽车本有机会在三轮谈判中承诺不关闭工厂、不进行大规模裁员,但这一切都没有发生。从12月开始,我们将采取适当对策,大众汽车将面临一场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的劳资纠纷。”
这场由IG Metall发起的行动,迅速蔓延至大众旗下多个工厂,引发行业广泛关注。当地时间12月1日,IG Metall表示,德国大众汽车工人将于当地时间2日举行全国性罢工,罢工在全德10个工厂同时进行。
当地时间2024年12月2日,德国沃尔夫斯堡,大众汽车公司的员工举行罢工集会 图源:IC
罢工从茨维考市工厂开始,随后蔓延至汉诺威、沃尔夫斯堡、埃姆登、布伦瑞克等地。罢工形式以“警告式罢工”为主,即每班次两小时的停工,旨在抗议公司近期提出的关停工厂和大规模裁员计划,对大众管理层施加谈判压力。
大众汽车公司表示,已采取措施尽量减少警告性罢工对客户、合作伙伴以及工厂的影响,并计划与工会展开新一轮谈判。如果谈判无法达成一致,罢工可能进一步升级,对大众汽车的生产和盈利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公司将继续与工会进行谈判,预计下一轮谈判12月9日开始。
02 欧洲汽车产业利空不断
这将是大众汽车自1926年成立以来首次计划关闭德国境内的工厂。大众开始在德国本土“动刀”,空前的降本规模是为何?直接从销量来看。今年1月到9月,大众汽车全球销量为652.43万辆,同比下降2.8%。销量萎靡不振,体现在大众的财报当中也不乐观。根据大众汽车2024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今年1月-9月,大众集团的营业收入为2372.79亿欧元(折合人民币18333.84亿元),同比增长0.9%;营业利润达129.07亿欧元(折合人民币997.29亿元),同比减少20.5%。大众汽车表示,当前形势已经非常严峻。如果再不采取全面措施恢复竞争力,大众可能将无法承担未来必要的投资。所以,裁员降薪的目标是降低劳动力成本,确保其业务在较长时期内可持续发展。
图源:IC
大众汽车的裁员只是欧洲汽车产业普遍困境的一个缩影,许多其他车企也面临类似问题。
近几年,“跨国车企过冬”似乎已经成为常态。大众汽车的裁员仅仅是欧洲汽车产业失意的一个横切面,将视角聚焦当下的欧洲汽车行业,早在大众汽车集团裁员降薪消息传出前,受欧洲经济疲软、通胀高企,以及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带来的成本激增等各种因素影响,接连不断的裁员潮正在主机厂和零部件巨头之间轮番上演。
有观点认为,欧洲车企陷入困境,还存在两个新增的原因。
其一,作为振兴纯电动汽车产业的政策,各国曾推出购车补贴和减税政策。没有了这些补贴,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减弱,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其二,汽车生产的能源成本实在太高。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数据,2023年德国汽车产业电费为每兆瓦时190欧元,约为中国的2倍、美国的3倍。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近期,包括大众、奥迪、福特、Stellantis4家车企以及4家零部件巨头在内的8家企业,将在欧洲累计裁员约5万人。
欧洲各企业裁员情况(作者根据资料整理)
博世集团已在全球范围内宣布了多次裁员计划,最新的裁员行动影响了德国7000多个工作岗位,主要涉及汽车供应部门。德国汽车轴承、电驱动系统及发动机零部件供应商舍弗勒集团高管也对外预警了裁员的计划,将在欧洲裁员约4700人。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欧洲车企并未公开透露裁员人数,但已有降本计划,如德国的另一大汽车制造商梅赛德斯-奔驰,也在考虑将每年的成本削减数十亿欧元。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的数据显示,目前,欧盟汽车工业涉及1290万就业岗位,占欧盟所有制造业就业的8.3%,为欧盟政府贡献超过3900亿欧元税收,对欧盟GDP的贡献超过7%。欧洲传统汽车业对经济的巨大贡献,意味着从汽车业吹来的寒风,也将加剧欧洲经济面临下行风险。
03 贸易壁垒救不了欧洲汽车
尽管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但这种单方面的措施并未能有效解决本土车企面临的根本问题。
欧洲汽车业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比如在智能、电动化进程上的乏力。它们可以选择和包括中国车企在内的更多合作伙伴,展开更深层次的协作,以便把价格和品质都稳定的智能电动汽车产品带给欧洲消费者。
令人遗憾的是,此前,欧盟采用了更为保守的策略。2024年10月,欧委会公布了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终裁结果,决定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加征最高35.3%的关税。事实上,这样的单方面行为,根本谈不上保护欧洲车企,完全不可持续。
令人瞩目的中欧汽车关税的谈判仍在进行。如回旋镖一般,欧盟内部已经在反省对华电车加征关税会伤害欧盟自身。
图源:IC
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最近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和欧盟即将就电动汽车关税达成涉及最低价格的协议。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在11月2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妥善处理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案,是中欧各界的普遍期待。按照双方达成的原则共识,中欧技术团队围绕价格承诺解决方案开展了密集磋商,经过艰苦努力,取得一定进展。目前磋商仍在进行中。
“取得一定进展、磋商仍在进行中”是关键词,但业界已经看明白,简单地筑起贸易壁垒不能缓解欧洲汽车的困境。
随着碳排放标准日趋严格,欧盟规定2035年起禁售燃油汽车,欧洲传统车企正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
另一方面,由于价格高、充电装置少、经济环境低迷以及购买电动汽车政府补贴减少等因素,电动汽车市场需求出现疲软。以德国为例,自2023年起,纯电动汽车的补贴额度大幅减少,直接影响了市场销量。
日前,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进行了一项关于“缩小欧洲向零排放汽车转变差距”的研究,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相关数据都“偏离了轨道”。可以说,欧盟汽车零碳之路在目标与现实之间差距较大。
欧洲舆论还普遍认为,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做法更是导致消费者对购买电动汽车持观望态度,这进一步加剧了欧洲车企电动化转型的难度。面对全球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和电动化转型挑战,欧洲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段艰难的时期。
欧洲车企应考虑加强与全球汽车技术领先地区的合作,尤其是与中国的合作,以便借力电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发表评论